头条
-
美图直击!杨洋、虞书欣荣耀300环球旅拍大片新鲜出...
宝子们,想象一下,当你的男神女神与幽默风趣的脱口秀演员出现在同一场发布会上,会出现怎样有趣的画面? 12月2日,荣耀300系列环球旅拍发布会现场,两位炙手可热的明星杨洋、虞书欣,加上幽默风趣的付航,共...
城事
-
北京工业企业逐步复工复产 未报告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
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孔磊介绍,2月10日以来,本市工业企业逐步复工复产,截至目前,未报告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 13786
财经
-
北京将抽查核验核酸检测证明 如发现造假行为必查处...
进京人员入住酒店,应持有7日内经当地核酸检测呈阴性的健康证明。在昨天召开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周卫民表示,本市将通过抽查、核验等方式,对核酸检测...
亩产平均增长6倍 旱碱地变身“渤海粮仓”
发布时间:2023/09/02 城事 浏览:282
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里,一株株玉米苗拔节生长。记者随“走进区域看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团来到河北沧州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旱碱麦种植区,看到旱碱麦收割后的又一茬农作物——夏玉米,长势格外喜人。
“这批夏玉米收割后,9月中旬,我们再种旱碱麦。”正在玉米地里劳动的当地农民李密说,“过去地里盐多,天上水少,土里的白色结晶,比咸菜还咸,别说长庄稼了,长个盐生植物都难。如今,一年双丰收,旱碱地里种出了好日子。”
唤醒旱碱地 产量步步高
黄骅旱碱麦种植历史悠久。根据《黄骅县志》记载,旱碱麦种植在黄骅已有2600余年历史。“最早种植品种是‘小红芒’,亩产仅有50公斤。”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农业科科长杨树昌介绍,后来种上了冀麦32品种,亩产量达到了150公斤。“但是黄骅市临海,雨水大时,冀麦32品种株高超1米,大风吹过,麦子就会倒伏,会严重影响收成。”
为了培育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黄骅市农科人员围绕旱碱麦种植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开挖排沥沟排盐、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实施了30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改善了土壤,改良了种植技术,改变了该片区不适应种植的历史。
目前黄骅市主要培育推广了“捷麦19”“沧麦6002”“沧麦6005”等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亩产量基本稳定在250-300公斤,比过去的50公斤,提高了将近6倍。
种植密度增加了一倍
旱碱麦出粉率在76%左右,蛋白质含量13%-16%,高于普通面粉。为了持续扩大旱碱麦种植面积,黄骅市在种植方式上,通过推广利于土壤保水、保证小麦出苗的微沟播种技术,使旱碱地麦田种植平均密度增加了一倍。
为充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沧州市坚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对旱碱麦种植土地改造、新品种应用选择、播种管理、生物有机肥施用等全过程生产技术标准深入研究,实行了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确保了旱碱麦品质。
目前,沧州市已培育规模化种植经营主体40余家,全市旱碱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2万亩,2022年总产量达22.4万吨。以旱碱麦为原料的高筋小麦粉、面花等产品已经走进京津冀以及全国大型商超、酒店,旱碱麦成了农民增收的“金麦粒”。
“小面花”闯出大世界
“旱碱麦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播种,第二年6月收割,生长周期将近9个月。”杨树昌说,近年来,黄骅市深入挖掘旱碱麦独特品质,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结合当地特色,拓展出一条面花产业链条。
“真好看!”位于黄骅市的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内,一朵不一样的“花”引得记者们赞叹不已。
面花是黄骅的传统面食,形状有鸡、桃、鱼、元宝等各种吉祥物。逢年过节,面花是约定俗成的礼品,人们走亲访友互相交换面花,换出各种花样,尝到各种风味。
“我们这朵‘花’的原料是黄骅旱碱麦中的绿色旱碱麦,在沿用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推出了海鲜系列、十二生肖系列,并相继推出婚宴、寿诞和传统节日节气等私人定制面花美食。”帝鉴食品公司副总经理黄丽颖介绍,旱碱麦小麦粉、旱碱麦挂面等产品热销京津冀地区,年销售额达1500多万元。
如今,黄骅面花共有各类面花生产企业、商户100余家,年产值2000余万元。“小面花”闯出大世界,非遗传统技艺得以传承,群众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 “天桥舞蹈演出季”近3万人次观演
下一篇: 北京市通报两起有限空间作业违法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