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百年黄胄:笔不离手——纪念黄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
嘉宾合影 百年丹青映初心,笔墨风华颂时代。2025年4月23日下午,“百年黄胄:笔不离手——纪念黄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型回顾展”在炎黄艺术馆盛大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炎黄艺术馆、黄胄美术基金会、...
城事
-
北京工业企业逐步复工复产 未报告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
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孔磊介绍,2月10日以来,本市工业企业逐步复工复产,截至目前,未报告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 13786
财经
-
北京将抽查核验核酸检测证明 如发现造假行为必查处...
进京人员入住酒店,应持有7日内经当地核酸检测呈阴性的健康证明。在昨天召开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周卫民表示,本市将通过抽查、核验等方式,对核酸检测...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
发布时间:2020/10/06 财经 浏览:277
今年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目前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
回顾“十三五”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277亿斤,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
面对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约束更加凸显的情况,我国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基础建设,推进科技创新,粮食生产实现了“十六连丰”,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推动了百姓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得益于加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改造中低产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3亿亩。
围绕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需求,国家引导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联合攻关和试验示范,推进农业技术进村入户。建立起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同时,大面积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节本高效技术。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亿亩以上。其中,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优质食味稻、加工专用稻,提高口粮供给质量。巩固提升生产功能区、优势区玉米产能。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薯类、杂粮等作物,增加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