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headline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北京晚报》6年间刊登数千条“停电”预告 铺就北京光明之路

头条

颈复康药业:为中成药市场注入一剂“壮阳药” 颈复康药业:为中成药市场注入一剂“壮阳药”

在西医和生物医药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众多疾病,西医、化学药以及生物制药无法取得满意效果,而中医...

  • 拥抱春天,品味精彩人生,开启五一假期之旅!

    春日繁花盛景不可辜负,现在的北京春和景明,春花竞相绽放,“踏青赏花”成为市民旅游出行和社交讨论热点;赏花景区、出行的选择更加丰富,多样化赏花模式“吹暖”春日旅游热潮。 清凉谷景区 密云清凉谷景区的山桃、...

城事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

财经

知名风投与鱼海堂签署战略合作 知名风投与鱼海堂签署战略合作

9月22日上午,上海知名投资公司确定投资1000万美金入股福建鱼海堂贸易有限公司的腕美表现项目,企业双方...

《北京晚报》6年间刊登数千条“停电”预告 铺就北京光明之路

发布时间:2018/07/04 头条 浏览:638

2月24日,高碑店,椰子井地区。2月25日,右安门外东二条,东三条,花园,西二条,西庄,西三条,右外大街。2月26日是,陈家林,百子湾路东段地区。翻开1999年2月15日的《北京晚报》“百姓报道”版,右下角短短的一则“停电” 预告,让那段尘封的记忆又回到眼前。
 
 
1
 
“那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别看就那么短短的三五行,却见证着北京城市供电设施的发展,百姓生活的变化,浸透着市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北京晚报》与北京供电局(现称北京市电力公司)协手合作,解决百姓生活大问题的深度服务。”每次提到“停电”预告,在报道一线上干了多半辈子的“老电力”——唐松寒就感慨不已:从拉闸限电,到不间断的供电,再到今天的首都电网……看上去特别简单的信息,汇集成了一条北京街巷从暗淡到华彩异放的光明之路。
一场与电力短缺间的拔河赛
“1975年,我被分配到北京供电局工作。在那个电力不足的时代,拉闸限电是常有的事儿。”如今,已退休7年的唐松寒,说起北京电网改造那些事,还是如数家珍。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星期日,唐松寒在局值班室值班正好赶上多区域停电,从下午5点到晚上9点多,值班室的三部电话铃声不断。
“喂!我们是回民医院,我们要给重病人手术,请求马上供电。”
“叔叔,快给电吧,还等着看电视呢。”
热线电话有的告急,有的询问,也有的报怨。
他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供电局局长还曾亲自给电网调度下达命令:“最近肥皂供应紧张,别给化工厂停电了!”
让唐松寒印象更深的是:因为没有“停电”信息,每遇停电,老邻居们都站在院子里不知所措,大家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恢复供电。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晚报》复刊了。唐松寒也成了供电局的通讯员,供电改造、停电抢修的信息也不时地登上了《北京晚报》。社会各届,尤其是老百姓从《北京晚报》上的新闻中了解停电信息,好做出相应的准备。
唐松寒还记得,1985年12月6日,他写的《大同第二发电厂今起向首都送电》的新闻,还上了当天北京晚报头版头条。“在10余年里,类似的稿件,我采写并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这些应该算是‘停电’预告的前身吧。”唐松寒说。
今年72岁的姚占星(左)至今珍藏着北京晚报老报纸。 张骁摄
晚报初刊“停电”消息
随着“9511、9550”电网工程的建设,“拉闸限电”成为了历史。可临时停电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部分居民小区单路供电改造、电网设备检修都需要停电,更别提人为事故和设备故障造成大面积停电。
唐松寒翻开1996年媒体发布的一组数据:1996年,北京市区供电可靠率为99.841%,也就是说一年当中用户平均有13.92小时不能用电。而在当时的发达国家,年平均停电只有5分钟到半小时。如今,北京的电网水平早已赶超发达国家,所以这段历史也渐渐被人遗忘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电网还很弱,管理水平提高的空间也很大。所以,除了生产计划停电,让人最头痛的是人为事故和设备故障造成的停电。
“8·28”、“1·19”两次大面积停电,很多老市民应该还记忆犹新。“就说被称为‘黑色星期五’的‘8·28’大停电吧!我采写的《‘黑色星期五’北京地区大限电》通讯,刊登在1992年9月20日的《北京晚报》上。”唐松寒还记得开头是这样写的:这天,隆福大厦惨透了,上午刚营业,突然,一至六层营业厅一片昏暗、骚动。建店40年了,这是头一回……。
当天上午停电,下午拉闸,影响全市30多个地区;玻璃五厂等电不来,忍痛把溶液放掉;隆福大厦损失过百万……
1995年10月18日到21日,《北京晚报》连续4天在头版刊发了唐松寒采写的通讯《告别“黑色星期五”首都电网改造建设纪实》,记述了“9511”工程建设,将实现首都生活用电不拉闸限电的目标。
唐松寒说,北京电网建设和供电服务在《北京晚报》上刊发的相关消息,缓解了矛盾,成为百姓与供电系统沟通的重要平台,也为北京电网安全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千余条预告送走拉闸限电时代
到1997年,市政府更加注重民生服务。从这一年开始有步骤地在报纸上刊发“停电”预告,做好生活提示,成为北京供电局的工作举措。当然,媒体合作的首选就是老百姓最依赖的《北京晚报》。
让唐松寒没有想到的是,他只是打了一个电话,这个事就办成了。次日,第一批“停电”预告就刊登在了报纸上。当时的操作流程很简单,效率很高。北京供电局按照电网调度批准的生产计划,每旬出一份生产计划表(停电信息),审核后送到《北京晚报》,《北京晚报》再根据时间,分期刊发。“停电”预告一般提前一周到10天左右,给老百姓安排生活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
唐松寒说,那个年代,没有网络,遇到传真不能用的时候,“停电”预告就得打印后送到报社,到后来就是发电邮了。
从1997年到2002年,《北京晚报》不间断刊发的“停电”预告,已成为北京百姓生活提示服务的重要信息。6年中共刊发了数千条预告,没有出现一次失误。“这6年是北京走出拉闸限电时代后,供电服务品质提升很快的时期。因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冰箱、空调等大量家电涌入百姓家。《北京晚报》的信息服务,保证了电力生产,也保障了百姓生活。”
随着北京电网的强大,电网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电力充足,供电可靠性也逐步提高,2003年以后,“停电”预告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杨威胡同16号院如今的“电表墙”
分拨用洗衣机的日子一去不返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京,畅快用电对平房院居民来说仍十分奢侈。翻开1996年4月的一篇老报道,就能体会到居民们尴尬的处境。
1996年初时,东城区西扬威胡同16号院住有29户居民。那时家用电器数量猛增,电表严重超负荷,经常发生保险丝憋断,到了休息日,甚至出现过火球直接喷射到墙上的情况。
扬威居委会治保主任姚占星还记得,为了能让居民们平稳用电,那时没少深入到居民家中做工作,告诉大家在没有换电表之前,除了冰箱外,大家尽量少开电器。同时,呼吁退休在家的住户周一到周五洗衣服,双职工周六日再洗,错开用电高峰。
时隔22年,记者回到西扬威胡同16号院,西墙上密密麻麻安装着的二三十块电表,仿佛还向外界展示着它的独特。65岁的王和平大爷至今能清晰的回忆起大院用电最难的日子:“那时全院共用的5A电表太脆弱了,绣花针粗的保险丝憋断了,我们就换上筷子粗的保险丝,最后还是断。大家用电真是提心吊胆。”王和平说,那时大院里还没有“一户一表”,而是家家都装自己的小电表。由于小电表本身有耗电量,再加上住户可能瞒报一些电量,所以每到收电费时,小电表的用电量之和,总是达不到大院总表的统计数字。这怎么办呢?只能每户都多交一些电费,才能弥补大表和小表之间的亏空。“那时我们交的电费,已经比正常价格足足贵了一倍。”
2008年时,借着奥运会召开的东风,西扬威16号院终于实现了“一户一表”,而且进行了煤改电改造,居民用电难的问题算是从根本上解决了。
“困难的日子真是一去不复返了。”此刻的刘和平开着空调、看着电视里播放的世界杯球赛,拿着手机看着微信,“时代真的进步了”。而这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变化,也都记录在了他手边的那份《北京晚报》上。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