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 citything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城事 > 北京西城因地制宜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 增加沉浸式体验

头条

颈复康药业:为中成药市场注入一剂“壮阳药” 颈复康药业:为中成药市场注入一剂“壮阳药”

在西医和生物医药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众多疾病,西医、化学药以及生物制药无法取得满意效果,而中医...

  • 拥抱春天,品味精彩人生,开启五一假期之旅!

    春日繁花盛景不可辜负,现在的北京春和景明,春花竞相绽放,“踏青赏花”成为市民旅游出行和社交讨论热点;赏花景区、出行的选择更加丰富,多样化赏花模式“吹暖”春日旅游热潮。 清凉谷景区 密云清凉谷景区的山桃、...

城事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

财经

知名风投与鱼海堂签署战略合作 知名风投与鱼海堂签署战略合作

9月22日上午,上海知名投资公司确定投资1000万美金入股福建鱼海堂贸易有限公司的腕美表现项目,企业双方...

北京西城因地制宜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 增加沉浸式体验

发布时间:2023/05/12 城事 浏览:195

在50.7平方公里的北京西城,分布着不可移动文物37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44处。这些曾经的皇家园林、庙祀场所、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建筑是首都北京的文脉。

为了让历史建筑“活”起来,更好地融入城市功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北京市西城区近年来持续推进文物建筑保护计划,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帮助百年老建筑讲出新故事。

从“格格不入”到居民宠儿

“几年前,这里还是关着的。听说是清末法学家的故居,没想到现在成了午读的好去处。”在宣武门附近上班多年的李女士说,她和同事们不止一次路过位于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但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哪怕是2018年重装亮相后,这里仍一度门可罗雀。

“中国司法研究会”“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名头似乎成了一道无形的“门”,把观众挡在外面。故居的讲解主管孙凯瑛很着急。她特别想告诉周边的邻居和路过的人,进来看看,里面的内容很有意思。

沈家本生平、中国法律发展、法治现代化等内容满满。如何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西城区政府和故居运营方仍在思索。一次偶然的机会,故居负责人尚龙得知“邻居”康乐里小学有校外活动需求,便动了共建的念头。几番协商下来,沈家本故居迎来了第一批“红领巾”。

“老师,这个是不是就是四合院?都有哪四合呀?”“这个院子怎么比一般院子大,好几层呢?”

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孙凯瑛发现自己不由自主脱稿了。跟着孩子们的兴趣,讲起了历代法学名人、清朝刑法等内容,告别了曾经的“一本正经”。

这次活动给了几位负责人很大启发。跟随孩子们的视角,沈家本故居找到了另一种“打开方式”。不久后,青少年版讲解词、多媒体展厅、专题动画片相继完成。随着越来越多的“红领巾”走进这里,故居的知名度近两年逐渐扩大。

如今,与康乐里小学的共建已成为惯例,枕碧楼成为开放的阅读空间,社区的居民也时常来这里做做剪纸、舞舞团扇。曾经与周边“格格不入”的沈家本故居,化身“团宠”,迎接着四面八方的客人。

沉浸式带来绝佳体验感

当下,沉浸式体验是很多年轻人探展、打卡、观剧的要求之一。相比于“看客”,他们更想当一名“参与者”,而这,也是文化活化利用的又一有效路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3月2日下午,福州新馆版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再次来到福州新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年级的40余名师生共同观看了演出。大家跟随“林则徐”一家移步换景,随剧情发展不断在广场、会客厅、内宅三个场景中进行转换,将观众带回到一百多年前那个风云巨变的时代。让观众与演员共同成为“剧中人”,一起思考,一起行动。

“大家不光能听我们讲,更能通过演出在这个历史空间内听文物自己‘讲述’。”福州新馆馆长杨博说。

和福州新馆相似,一代传奇报人邵飘萍生活、战斗过的京报馆旧址也在去年年底迎来了进一步的“蜕变”。走进这里,除了影壁墙上“铁肩辣手”四个大字外,亮相不久的营业部成了另一道“风景”。屋里,不仅可以了解旧址的基本情况,还可以选择一套民国服装,“变身”与邵飘萍同时代的记者、学生、上班族等,换个身份逛旧址。在二层展厅内,30多个各时期的照相机一一陈列,讲述着那个时代记者手中“武器”的演变。

“旧址内的体验项目和展览都和邵飘萍烈士、记者行业、报纸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旧址负责人王鑫说。

来到旧址,走进邵飘萍的世界和那个年代,京报馆旧址并没有满足于此。前不久,第一批京报馆“小记者”从这里领到“记者证”,在馆内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采访。

王鑫说,未来,旧址将在不断通过科技手段完善沉浸式体验的同时,组织“小记者”们走进更多文保单位,完成一次又一次采访,深度体验传奇报人的一生。

让古建焕新匹配城市发展

告别“看摊式”守文物,关起门来保文物,越来越多的文物正在“蝶变”。伴随着沉浸式体验不断出新,一些文物也在试着用创意产品和创新业态吸引年轻人,把爱打卡、追新潮的95后、00后们变成老建筑的常客。

走在曾经的香厂新市区,一座极具老上海石库门风格的建筑屹立街角。“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几个大字悬于墙面上,灰白相间的外立面干净有序,石库门、老虎窗被深度还原,仿佛让人置身于千里之外的上海。

步入泰安里,沧桑拙朴的木质楼梯、五彩斑驳的玻璃窗户给人独特的美感。咖啡味道醇厚浓香,阅读空间书香四溢,历史与时尚在这里遽然相遇。

细看泰安里不大的空间,有的不只是创意咖啡和打卡拍照点位。女性主题书店、文创活动空间、VR互动体验,每一样都秉承了百年来历史流传的“洋气”,也贴合了当下年轻人体验、消费的品位。

“想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就得让空间立起来,人在里面动起来,让文物与古建的焕新与城市发展的需求相匹配,成为新型公共服务空间。”泰安里运行负责人胡雪景说。

从闭门保文物到开门用文物,西城区已经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复制的活化利用道路。随着活化利用的方式更加多元、业态更加清晰,这些跨越百年的老建筑,还会不断讲出新故事。

姓 名:
邮箱
留 言: